2025年,浦東開發開放迎來第35個年頭。
這片改革熱土,從阡陌農田到東方明珠,從經濟特區到全球科創引擎,始終承載著國家戰略使命。如今,在數字經濟浪潮下,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以“算力”為筆,依托臨港算力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臨港算力”)的硬核布局,書寫浦東智能化升級的新答卷——從普惠AI的“算力超市”到全球領先的綠色智算集群,從國產算力生態突破到跨境數據樞紐建設,一幅“數字浦東”的壯闊圖景正徐徐展開。
算力創新: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
在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,一家初創企業僅用3小時便完成了AI客服模型的訓練。“過去租用一臺服務器月費近萬元,現在通過‘算力超市’按卡時付費,成本直降60%。”企業負責人感慨。這正是上海公司響應國家“普惠算力”號召的創新實踐。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,算力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。中國電信天翼云自主研發的“息壤”一體化智算平臺還完成了國產算力與DeepSeek-R1/V3系列大模型的適配優化,成為國內首家實現DeepSeek模型全棧國產化推理服務落地的運營商級云平臺。而上海公司在國內運營商中先行推出公共算力服務平臺“算力超市”,可提供多種形態算力服務、最佳實踐鏡像等。企業或個人用戶可登錄算力超市,直接租用國產智算單卡,在容器環境內基于不同基礎框架進行DeepSeek大模型部署、調試,打造自己專屬的DeepSeek空間,該舉措不僅能精準解決客戶對高性能算力需求上的痛點,也能進一步滿足數據安全、成本節約的需求。通過智算單卡/多卡服務,將市場上通常按照算力服務器包月使用的方式化整為零,切分到一張算力卡、兩張算力卡等小顆粒度來提供服務,精準匹配客戶使用場景,降低使用成本。同時,打破原先包月計費的方式,按照小時來計費,使用多少小時就支付多少小時,按需使用按時計費,進一步降低客戶成本。
綠色低碳: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
在浦東金橋某老舊數據中心,一場“綠色手術”正在進行:AI群控系統實時分析10萬種供冷組合,氣流優化使PUE從1.8降至1.4,年省電5000萬度。“改造投入3年即可回本,這是實實在在的綠色經濟。”運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。
在推動算力創新的同時,中國電信重視綠色低碳發展。臨港算力以AIDC為承載體,為AI模型訓練、推理、渲染和應用客戶提供專業的標準和定制化算力服務,并致力于數據中心改造的“雙碳”服務。
臨港智算中心園區按照綠色低碳理念設計,采用光氫儲等可再生清潔綠色能源,機樓按照數據中心國際A級標準建設,整體設計PUE<1.25。三期規劃總機架數約4萬個,包括標準8kW風冷機柜和適應智算的20kW、40kW、60kW冷板及浸沒式液冷機柜。
為了進一步降低能耗,臨港算力還引入了多項節能技術。例如,采用氟泵機組、熱管機組、高效精密空調、變頻磁懸浮機組等低能效設備更換;應用冷熱通道封閉技術、精確送風技術等氣流組織優化措施;以及蒸發冷改造、熱管列間改造、冷凍站改造、EC風機改造等節能技改項目。
此外,臨港算力還積極探索虛擬電廠類服務,向客戶提供柴發、儲能、光伏等虛擬機組資源,參與電網需求側響應。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,臨港算力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,也為推動全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作出貢獻。
從程控交換機的滴滴聲到萬卡集群的蜂鳴,浦東35年的進化史,恰是中國數字經濟從追趕到領跑的縮影。
當算力成為新時代的“電力”,綠色化作發展的底色,這里不僅孕育著技術革命的奇點,更在重塑全球數字經濟的經緯。在這片改革熱土上,每一次芯片的閃爍,都在為智能時代書寫新的中國注腳。